建筑农民工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求证
综论 - 新思维


  于仲秋

  近年来,大批农民工涌入建筑施工领域。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底,从事建筑业的农村人口达到3201万,且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建筑施工领域,新进入建筑业的人员大多集中在体力劳务方面,以农村人口居多。另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与1982年、1990年两次全国大规模人口普查相比,建筑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城市人口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经过正规职业技能培训的建筑从业持证人员不足建筑从业人员总数的30%,这导致了建筑业劳动力素质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对于大批进城打工进入建筑业的农民工来说,多数是同乡、兄弟或父子,组成的建筑施工队伍多数是以地缘或亲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本研究对吉林省长春市及周边地区建筑农民工的调查中发现,70人的建筑农民工内部交往中,与老乡交往频繁的占样本总数的80.7%,仅有19.3%的建筑农民工与新认识的朋友结交关系。另据一项对建筑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在回答“最亲密的朋友是谁”时,55.7%的农民工认为是“一同来打工的老乡”,21.8%的农民工认为是“新结识的民工朋友”,另有21.5%的人回答是进城后认识的城里人。总体而言,建筑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内倾的两个特点上。内倾是指他们交往的对象有限,主要是同地区农村人口,更多的是找同乡交往的地缘关系,另外的社会交往对象则是“新结识的民工朋友”和“进城后认识的城里人”。除去他们之间缺乏长期深入交往的原因,这种交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质。主要是:建筑农民工为了解与城里人交往的潜规则,适应身边的事物,以便在城市中立足,逐步融入城市社会。但当这种社会交往发生变化时,他们在原地区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心理定势就会出现。这种心理反应首先落在他们的心理背景上。否则,个人的活动就会不协调,从而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详见附件)(信息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8期)

附件:
文件文件大小
下载此文件 (zyjsjy-00472-200618-056-059.pdf)zyjsjy-00472-200618-056-059.pdf5369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