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要增强中国教育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
新闻 - 研究


  南京大学宗晓华、陈静漪在《复旦教育论坛》上发表的《“新常态”下中国教育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与制度转型》认为,高水平的教育财政投入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物质保障。近期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增长,超额完成了20年前提出的“4%目标”,但是制约教育财政投入的体制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更为严峻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政府财政收入增幅迅速下降,人口结构转换导致政策优先议程重置,以及淡化支出挂钩等宏观财政体制改革,都将对传统体制下教育财政投入的持续增加形成挑战。进一步的国际比较显示,当前中国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依然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值,未来仍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然而,“4%目标”的实现几乎达到了传统教育财政体制和治理机制的制度极限,要保障未来教育财政投入水平持续提高,必须着力推动教育财政制度的战略转型。首先,建立以“中层集权”为核心的政府间教育财政分担体制,扭转分税制以来长期失衡的政府间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配置关系。其次,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形成以“税籍”而非“户籍”为基础的开放型教育财政体制,创造新的教育财政投资空间。第三,在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赋予地方政府更为完整的教育财权的同时,要加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行的监督问责机制,主动构建公开、民主、法制化的现代教育财政治理体系。(信息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