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扎根理论引进到中国教育研究中来
新闻 - 研究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在《北大教育评论》上发表“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文章认为,扎根理论是起源于美国社会学界的一种研究路径,具有如下特点:研究的目的是生成理论,而理论必须来自经验资料;研究是一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扎根理论研究的实践有如下要求: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理论生成同时进行;从经验资料而不是从预想的、逻辑演绎的假设中形成代码和类属;保持理论敏感性,对事件与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不断提问、比较;为了理论生成的目的进行抽样,抽样的单位是概念,而不是人、地点或事件,不必按照人口学变量进行抽样;类属需要达到理论性饱和,即属性基本齐全,再收集资料;研究伊始尽量不要带有前设,在形成独立的结论之前,不要阅读本实质领域的文献;通过编码、写备忘录和画图表来完善类属和类属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假设,最后进行理论整合。

  文章提出,扎根理论对教育研究有一些积极的作用,可以把这一理论引进到我国教育研究中,作为教育质性研究的一种路径。首先,扎根理论有利于为我国的教育研究赋权,发现研究现象的本土特色,让研究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富有创造性。其次,扎根理论研究通过一整套相对明晰、可操作的技术、方法和步骤,在经验资料与理论建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再次,扎根理论路径不仅能够服务于学术研究者,而且能够为实践者改变现状提供思路。文章同时强调,扎根理论也有一些不足,包括:要求研究者带着尽量开放的头脑进行实地研究,因此很少讨论研究问题的提出、重要概念的定义和概念框架的设计等问题;很少讨论研究者身份和研究关系及其对研究的影响以及诸如自愿、回报、保密等伦理问题;对资料收集的具体技术(如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很少讨论。报告总结认为,相比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教育学面对的是教育现象,而教育现象具有情境性、独特性、不确定性、价值性等特征。因此,我国学者在把扎根理论运用到教育研究时,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创生其他研究策略和方法,以弥补扎根理论的偏颇与不足。(信息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16期)